琺瑯彩繪 表中畫作

English Español Pусский 简体中文
1月 2018

鐘錶發展到一定程度,在保有基本的顯時淮度外,外在的設計與美觀遂成為人們進階的要求;除了設計上的推陳出新,表廠也開始思考如何將不同領域的藝術技法完美整合於鐘錶作品上,使時計發揮出實用與裝點效果並陳的複合優點,其中琺瑯彩繪便是一項歷史悠久且廣為人知的鐘表裝飾藝術之一。

揭開琺瑯的面紗

琺瑯實質上是種塗覆在金屬器物上的釉料,成份包含一定比例的碳酸鈉、硼砂、氟化物、石灰與硅砂等礦物質,有點類似玻璃的化學材料,透明狀的釉原料通常需加入各種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利用金屬離子具備的色彩連帶使琺瑯顯色,如混入氧化亞銅會呈紅色、添加氧化沽則呈藍或紫色等,隨後將具有鮮艷色彩的琺瑯原料研磨成粉,再經過清水沖刷、蒸餾等過程始得以用於器物的上色。由於琺瑯原料的混合性質,使其自然不帶有規格化的晶格,亦不會產生固定熔點,僅在特定的溫度範圍內會出現固、液態轉換的現象(例如表面釉料大約在790℃~840℃的區間會進行物質形態的改變),上色後的琺瑯作品還需經過反覆燒結的過程,讓顏料能夠確實無誤地附著在胎體上,所以琺瑯作品的製作過程充滿繁瑣步驟且困難度高,不過也因琺瑯成品擁有的眾多優點像是不易滲水、不怕濕氣的防水性、具有晶石本色的通透感,融入金屬氧化物呈現的百變色澤更是明艷動人,加上通過高溫的考驗使其更能常保如新,種種優點使琺瑯廣受人們喜愛與流傳。

由五颜六色的色版可看出珐琅成色烧制后即能表现出丰富的鲜艳光泽,配合不同的技法更可描绘出万物百态,且其防潮不透水的特性更使成品能够历久弥新
由五顏六色的色版可看出琺瑯成色燒制後即能表現出豐富的鮮艷光澤,配合不同的技法更可描繪出萬物百態,且其防潮不透水的特性更使成品能夠歷久彌新

鐘錶上的琺瑯藝術

鐘錶與琺瑯藝術原為兩條平行的概念,不過到了17、18世紀文藝復興發展後期,由於人文藝術的高度發展,使兩者有了交匯的契機。在當時因為小型琺瑯藝品非常受到上流人士的歡迎,不僅工藝層面的難度更高,也間接成為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後來琺瑯的應用層面日廣,包括珠寶佩飾、懷表等物件,都慢慢導入了琺瑯創作的範疇之中,18~19世紀,在許多的懷表作品上都可看到飾有彩繪琺瑯的表殼或面盤,主題從聖經內容、景物到美女圖等,當時從事微繪琺瑯(彩繪琺瑯技法之一,容後介紹)的工藝師甚至超過百人以上,可說是琺瑯技藝融入制表的黃金時期。相對於今日的琺瑯時計作品則是得來不易,即使其單價居高不下,市場卻不會因此而觀望卻步,且因製作過程中釉料遇熱產生的變化沒辦法事先預測,故就算同款同樣式的作品,在色澤與形狀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我們幾乎找不到兩隻一模一樣的琺瑯表,加上難以量化的性質,使琺瑯彩繪表十之八九會採限量發售的模式,以上原因造成其求過於供,保存增值性也隨著水漲船高,造成收藏家趨之若鶩的競相追逐;影響所及連帶讓古董或二手琺瑯彩繪表在拍賣場上亦有炙手可熱的身價,甚至20世紀前的古董琺瑯表款更是價格不菲,相較於一些高複雜功能表款,琺瑯彩繪表款的製作難度不見得較低,就藝術層面的角度來看,琺瑯表更是彌足珍貴,因此動輒百萬、千萬甚至破億的行情不足為奇。

具有综合矿物质成份的珐琅,在添入金属氧化物后会呈现各式不同的色彩,但由于原料本身多为块状或片状等形态,故在用作颜料上色前需先研磨成粉状
具有綜合礦物質成份的琺瑯,在添入金屬氧化物後會呈現各式不同的色彩,但由於原料本身多為塊狀或片狀等形態,故在用作顏料上色前需先研磨成粉狀

琺瑯粗分類別

琺瑯工藝的發展超過千年,因此其成品種類亦產生許多分支,不過常用於鐘錶上的類別可簡要分為兩大類:素麵的搪瓷琺瑯以及色彩多元的彩繪琺瑯。搪瓷琺瑯可視為較為純粹的琺瑯藝術,即在拋光金屬板(考量到後續入窯燒制的高溫,因此在鐘錶製作上多半選擇金和銅作為胎體)上塗覆琺瑯釉料,白色或是單一彩色皆有,搪瓷琺瑯面盤在反覆燒制與冷卻的後段過程中,工藝師會再以不同色系的釉料精巧繪上包含時標與品牌Logo等記號,待琺瑯顏料完整不龜裂且不跑色地附著在胎體上,還要再進行拋磨工序,最終才能獲得一個看似樸實卻又散發溫潤、透亮光澤的搪瓷琺瑯面盤成品;此外關於耳熟能詳的大明火(Grand Feu)技術則可視為搪瓷的進階表現,因為一般來說黑色的琺瑯釉料需要更高溫度的大火培燒才能呈現純粹的暗黑光澤,故工藝師這時會採用900℃~1200℃的大明火進行燒制,其間的製作難度相應提高。不過相較之下,由於彩繪琺瑯的技法和主題較為豐富可觀,因此我們在此討論的對象主要鎖定於彩繪琺瑯,後續篇幅會針對彩繪琺瑯的技法加以介紹。

相对于彩绘珐琅多元的色泽与主题,搪瓷珐琅显得质朴许多;虽然其装饰性较低,但制作过程仍同样繁琐与充满不确定性,展现珐琅艺术的原始美
相對於彩繪琺瑯多元的色澤與主題,搪瓷琺瑯顯得質樸許多;雖然其裝飾性較低,但製作過程仍同樣繁瑣與充滿不確定性,展現琺瑯藝術的原始美

近代琺瑯工藝代表宗匠

表壇的琺瑯工藝在跨入20世紀有以下幾位在業界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師:Carlo Poluzzi(1899年~1978年),作品受18世紀新古典主義思想薰陶,大量表現在人物肖像及景物畫等主題中;其後繼者Suzanne Rohr在琺瑯領域的成就同樣令人讚嘆,除了擁有日內瓦應用藝術學校末代微繪琺瑯藝術文憑,也在六○年代後期開始為百達翡麗操刀繪製琺瑯表;至於Rohr的傳人則是當今赫赫有名的Anita Porchet。其他如Dominique Baron於步入婚姻後因難忘手工藝美好而毅然重返校園修習琺瑯彩繪課程,學成後投入製作腕錶琺瑯作品,現今在VCA旗下有不少琺瑯傑作均是出自Baron手筆。至於André Martinez則是以天馬行空的創意與敢於創新的琺瑯彩繪技巧聞名,先後與百達翡麗、CORUM等品牌合作。另外積家的御用琺瑯彩繪師Miklos Merczel更是一位半路出家傳奇人物,他原本專職制表,後來因受古董琺瑯表的吸引與啟發,開始自學琺瑯彩繪技藝,初試啼聲便受到各界屬目,目前已躋身當代頂尖藝師。

原为积家旗下制表师的Miklos Merczel凭著对珐琅艺术的热爱而勤苦自学,在短时间内便展现出惊人天赋,陆续为积家创制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珐琅彩绘表款
原為積家旗下制表師的Miklos Merczel憑著對琺瑯藝術的熱愛而勤苦自學,在短時間內便展現出驚人天賦,陸續為積家創製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琺瑯彩繪表款

而在琺瑯彩繪領域,一般來說常見的技法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此外近年也還新興一類複合式的「加強版」,以下就來看看這幾大類琺瑯技法的內涵吧:

【一】 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Cloisonné Enamel)的"Cloisonné"從原文字義翻譯來看為「分隔」,所謂分隔簡言之就是指工藝師會先經過以金屬絲線盤繞出主題花紋、再固定於琺瑯金屬胎體上的程序,確立作品的圖案基礎,接著在圖案的各部分區塊中填入各種色彩的琺瑯釉料,然後放入窯內高溫燒制最終產生出的作品即可歸類於掐絲技法之中。掐絲琺瑯最早於13、14世紀之交的元朝便已經過西方傳教士自中亞輾轉傳入,其製作上的過程與細節和中國本就發達的冶金與琉璃、玻璃等生產技術極為契合,因之中國吸收掐絲琺瑯內蘊的速度極快,至明朝時發展達至巔峰,尤其景泰年間不僅作品數量豐富、作工也極為精密紮實,當時的特色便是在成品中可見廣泛運用的湛藍色調,所以「景泰藍」之名不脛而走,在國內盛行不止,藉由東西貿易傳遞到歐洲各國也倍受好評,景泰藍因而成為中國琺瑯藝術的代表,並且成為掐絲琺瑯的同義詞。至於近代腕錶上的經典掐絲作品例如ULYSSE NARDIN推出的戰船系列、森林三問報時腕錶與白鷺鷥琺瑯彩繪表等皆令人稱道,尤其森林三問腕錶擁有雙層面盤的設計,在圖形與色彩的銜接上更為困難,成品將叢林中動、植物與河流的生態捕捉得栩栩如生,且同時加強了層次感,以此突顯工藝師的大膽創意與高超技巧。

琺瑯彩繪 表中畫作(下);琺瑯;掐絲;內填;微繪;雅典;江詩丹頓;積家;梵克雅寶
▲。

琺瑯彩繪 表中畫作(下);琺瑯;掐絲;內填;微繪;雅典;江詩丹頓;積家;梵克雅寶
▲。

★製作過程剖析

工藝師先在紙張或面盤上直接描繪設計草圖,待主題圖案確立後開始進行掐絲工序:將厚度約為0.07mm的金屬絲線以工具夾取並彎曲成圖案輪廓線,待輪廓鋪陳結束,一個個內外區間便井然成立,跟著工藝師會為金線輪廓塗覆一層植物膠水,並放入約800℃的窯內烘烤,令膠水與金線緊密黏合於面盤上,燒制完成時整體輪廓厚度會達到約1mm的程度。接著工藝師會挑選適用於各個區塊的多元色調,透過畫筆蘸取琺瑯釉料為面盤填塗色彩,以呈現出圖案的鮮活靈動感,上色後入窯燒結,起碼需重複五次的上色與烘烤過程,確認圖案完整無瑕、色塊亦忠實保留後,工藝師才能進行後續的打磨與拋光手續,最後裝配上機芯、指針與表殼等才算大功告成。

【二】 內填琺瑯

內填琺瑯(Champlevé Enamel)也有人將之稱為圍填法,屬於琺瑯藝術較早形成的技法之一。大致上可以理解為工藝師先在金屬胎體上運用雕刻方式以達成欲呈現的各式圖案,然後再向各區塊內填入琺瑯釉料繼而燒制完成。此技法傳說在西元前5世紀左右由英國的Gelt人所發明,其後在9~11世紀與掐絲琺瑯同時風行於東羅馬帝國,至12、13世紀之交,生產重心逐漸轉移至法國的Limoges地區。內填琺瑯的圖案不像掐絲琺瑯著重在面盤胎體,更可以進一步將作畫空間延伸到表殼上,形成一種內外呼應的連綴性,再者內填法的琺瑯釉料可以視整體設計來調整釉層的厚度深淺,營造出畫面的景深。掐絲琺瑯注重的是細節的完整到位,每條金屬絲線都必須配合底圖的線條曲折,形成精密細緻的風韻;而內填琺瑯相對之下不論構圖與色塊的運用皆較為豪放,擁有恢弘風格。近期代表作品例如江詩丹頓在250週年紀年時所推出過的Metiers d’Art套表,其面盤背景所採用的琺瑯彩繪技巧便是內填法,透過色調的濃淡漸層衍生出四隻表現出四季風景變化阿波羅神駕車圖,對於琺瑯色彩的拿捏非常精微,同中求異的功力使套表擁有各異其趣的美感。

内填法作品的特色之一为可延伸作画空间至表壳;其在各区隔空间中常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色彩,此时需先考虑各色调釉料的熔点,从熔点高的颜料开始填色烘烤,后续再填覆下一种色调
內填法作品的特色之一為可延伸作畫空間至表殼;其在各區隔空間中常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色彩,此時需先考慮各色調釉料的熔點,從熔點高的顏料開始填色烘烤,後續再填覆下一種色調

将底图在胎体上制成如同一个「模具」后再渐次填入不同色调的珐琅釉料为内填法的核心概念,在刻凿图案的过程便具有相当难度,连接近成品阶段的抛磨同样不容马虎
將底圖在胎體上製成如同一個「模具」後再漸次填入不同色調的琺瑯釉料為內填法的核心概念,在刻鑿圖案的過程便具有相當難度,連接近成品階段的拋磨同樣不容馬虎

★製作過程剖析

內填琺瑯的金屬胎體本身就是一個草圖結構,工藝師需先在這塊基礎上利用不同的方式(例如模鑄、刻鑿、腐蝕、敲擊⋯⋯等)來製造凹陷的上色空間,不過由於是以胎體本身作為輪廓線,因此少了如同掐絲琺瑯需以植物膠水凝固定位的過程,且因內填法在不同區塊內採用的顏料往往會呈現跳脫性,即以完全不同的色調上色,故在入窯烘烤的製程,工藝師需先衡量釉料的熔點高低,以較高熔點的琺瑯顏料優先上色,再依序填入至最後熔點最低的釉料,屬於分段式的上色-燒制過程,在過程中如果某一個階段的釉料產生龜裂或是色澤大變,便需從頭來過,因此每個階段皆需謹慎以對;而在接近成品的內填式琺瑯面盤上,因為其大塊分布的緣故,還能發現類似水墨畫中暈染狀的效果,十分特別。

【三】 微繪琺瑯

微縮彩繪琺瑯(Enamel Miniature)簡稱微繪琺瑯,也叫做畫琺瑯,是時計藝術化的極致展現。作法為工藝師先在金屬胎體上塗覆幾層白釉形成類似「畫布」的功用,後續便如同繪製油畫作品般直接構圖、上色與燒結。看起來似乎平凡無奇,但微繪琺瑯反而是三種技法中困難度最高的一項,因為它不只講求工藝層面的熟練度,還需要工藝師帶有幾分藝術家的美學天份;一般來說微繪琺瑯的作品主題多為世界名畫,要將之「濃縮」至表款的面盤中,該如何掌握畫作重點與原作者的畫法派別對工藝師而言充滿極大挑戰。微繪琺瑯約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法、荷交界的Flandres區,不過在15世紀末時原本以內填琺瑯為主的法國Limoges區開始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在琺瑯藝術鼎盛的18、19世紀,琺瑯微繪畫師曾高達數百位,進入20世紀後,因為微繪技法的學習與製作不易,加上主體從懷錶轉化為面積更小的腕錶,造成今日精通微繪法的工藝師可能已不到10位。微繪琺瑯腕錶的名作如積家旗下專屬工藝師Miklos Merczel向捷克藝術家Alphones Mucha致敬的一系列作品(如2000年的黎明與黃昏及2001的晨光與月光等),如實將原作的線條色彩勾勒重生,宛如將大師手筆隨身攜帶至腕中方寸般引人入勝。

微绘珐琅在下笔绘制的过程中,混色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因为若过度混色会让图案烧结后一片模糊,所以需要采局部描绘后先烧结、再继续重复同样步骤,直到作品完成
微繪琺瑯在下筆繪製的過程中,混色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因為若過度混色會讓圖案燒結後一片模糊,所以需要采局部描繪後先燒結、再繼續重複同樣步驟,直到作品完成

微绘珐琅的难度不仅在于掌握珐琅釉料与烧制过程的火候拿捏,在主题多半为再制世界名画的当前趋势,没有相对的美学素养与技巧运用便很难制作出够水淮的作品
微繪琺瑯的難度不僅在於掌握琺瑯釉料與燒制過程的火候拿捏,在主題多半為再制世界名畫的當前趨勢,沒有相對的美學素養與技巧運用便很難製作出夠水淮的作品

★製作過程剖析

微繪琺瑯的初步階段在於將原尺寸的畫作縮小比例以設計出能融入面盤的空間格局,待設計圖完成後會將之再放大成參考草圖提供工藝師臨摹參照,然後先在金屬胎體底部塗覆一層抗變形釉料,使其得以應付高溫烘烤,再在表面重複塗上透明的白色琺瑯層,緊接著第一次入窯燒制,完成後的胎體即可據此作為構圖基礎。後面程序就是工藝師發揮才能的關鍵時刻:依草圖動手繪製畫作,在顯微鏡的輔助下使用紫貂單毛筆以細膩的筆觸、並帶有工藝師本身對原作的體悟,讓彩色釉料具體地化為面盤胎體上的動人曲線,經過反覆上色焙燒直至達成理想的效果後才能開始收尾工程,通常最後一道工序是在半成品上再覆上幾層透明釉,增強圖案的明亮度及立體感。

【四】 工藝複合新趨勢

彩繪琺瑯藝術經過漫長歲月的演進,如今已發展出與初始形式截然不同的面貌,除了技法的繽紛多元,人們也精益求精地不斷尋求開發出更具美感的琺瑯器物製作方法,例如與金雕、珠寶鑲嵌等諸多互異技術領域的合作,影響所及在腕錶琺瑯藝術的範疇裡,也隱隱潛伏著一股別於傳統的新革命派別,它並非像掐絲、內填與微繪等固有技藝般壁壘分明,取而代之的是一種"Remix"式的混合風格,如前述與不同技術領域的相互合作即是一例,但是現今的發展潮流更多的是在琺瑯製作領域中藉由不同技法的彼此搭配,開創出威力與魅力更加強烈的新形態創作。

金箔绘为一逐渐没落的古老工艺,内容即在金属胎体先镶上一层金箔呈现出皱摺感,其后再于金箔上挥洒珐琅微绘的技艺,使最终珐琅成品会产生更具层次的立体感
金箔繪為一逐漸沒落的古老工藝,內容即在金屬胎體先鑲上一層金箔呈現出皺摺感,其後再於金箔上揮灑琺瑯微繪的技藝,使最終琺瑯成品會產生更具層次的立體感

在最近的新式琺瑯彩繪表款中我們可以分別就CARTIER與VAN CLEEF & ARPELS的作品來一探這種不拘泥於傳統窠臼的彩繪琺瑯時計。CARTIER在2011年所推出的Rotonde de Cartier熊圖案裝飾腕錶採用了琺瑯工藝的掐絲法以及半透明彩繪法,使成品表現出狀似彩繪玻璃窗般效果的透亮光彩,半透明彩繪法可追溯至14世紀,其主要特色在於採用半透明底版作為胎體取代金屬材質,19世紀Art Nouveau時期湧現許多非金屬胎體的彩繪琺瑯(時稱「半透明琺瑯彩繪」 (Émaux Translucides à Jour))配飾使得人們爭相入手。卡地亞重新啟用了這種古老工法,先製作出鏤空狀的熊形掐絲圖案,接著再進行琺瑯釉料的選色、研磨、上色填覆與反覆培燒等標準製程,不過完成品因為沒有金屬胎體覆蓋底層,使得光線得以略微穿透,在釉料本身的色澤層次之外,更多了一種明亮白皙的光影效果點綴,猶如將琺瑯彩繪「果凍化」般充滿新鮮感。

Dominique Baron近期在梵克雅宝的作品中运用微绘法融合金箔绘技法形成更丰富立体的视觉感受,特色即在于在金属胎体上先覆上一层具有皱摺感的金箔打底
Dominique Baron近期在梵克雅寶的作品中運用微繪法融合金箔繪技法形成更豐富立體的視覺感受,特色即在於在金屬胎體上先覆上一層具有皺摺感的金箔打底

另外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同樣在2011年,以法國科幻小說巨匠Jules Gabriel Verne作品為靈感所發表的一系列琺瑯彩繪腕錶,則是運用另一種沒落的古老工藝Pailloné金箔繪搭配微繪法發展出煥然一新的琺瑯作品。該系列由琺瑯名師Dominique Baron操刀,在金屬胎體上鑲上一層金箔,使繪圖基礎不再是純平面形式,反而多了一種皺摺感,其後再於金箔上展開琺瑯微繪的後續步驟,最終燒製成的作品不僅從底層反射平添亮度之外,令面盤畫面產生出立體化的自然層次。

banner
更多

订阅Europa Star

©2024 WATCHES FOR CHINA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