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瑩剔透

English 简体中文
10月 2010

腕錶水晶除了會偶爾出現在一篇腕錶文章的標題里,它極少在歐洲之星雜誌(Europa Star)里被提到。然而,藍寶石水晶的製作工藝,卻是一門非常迷人的藝術,就像我們的編輯Sophie Furley在拜訪瑞士Lyss史特拉藍寶石工廠(Stettler Sapphire)時,所看到的一樣。

Chrystal 410 2
Chrystal 410 2

腕錶的窗戶

最開始,手錶水晶被裝在懷表上,保護錶盤和下面的機芯,起到防水,防塵和防震的作用。從那時起,它就成了制表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手錶玻璃或叫水晶,有各種形狀——圓的,方的,長方形的,橢圓的,彎的和半球形的,通常還有很多面。有些被嵌入了放大鏡,成藍或綠色調,並做了防刮塗層或防反光處理,所以用肉眼看上去,幾乎是透明。可能因其本身並不太顯眼,因此,在你了解其製作過程之前,它不過就是一個並不能引起你多大興趣的部件而已。

用作表蓋的材料主要有三種:有機玻璃,礦物玻璃和藍寶石水晶。有時,潛水和運動手錶會安裝有機玻璃,它是一種極度耐磨和低廉的材料,也用於製造摩托車頭盔面罩和水族館。儘管有機玻璃幾乎是堅不可摧的,但是對於手錶來說,它的缺點就是易刮花和反光。

玻璃(或常常叫做礦物玻璃)大多數時候裝在中檔表上,它同樣易刮花和反光,但好處就是刮花的地方可做拋光處理。

對於高端腕錶來說,大部分品牌都偏好使用藍寶石水晶。它是一種非常堅硬的材料,只有在與鑽石和其他水晶接觸時才會刮花。然而,表面耐磨並不是它能吸引手錶製造商的唯一亮點。那些熟悉精緻腕錶的人們都會注意到,這種手錶水晶是多麼地透明。有時,在某種光照下,我們甚至會懷疑表匠們是否根本就忘了裝水晶,然後我們的手指會像着了迷似的,伸向錶盤去戳一下,來再次確認一切正常!但是藍寶石水晶來自哪裡呢?

源自地下

在其自然形態下,藍寶石水晶在地殼下,經過幾百萬年的時間形成。當土中的液體固化,且溫度降低時;或當水穿過地下裂縫,在岩石間配礦時,就會形成水晶。然而,製作合成水晶也是可能的,這樣能更快生產,雜質要少得多,且無需採礦。

三重奏

生產工業水晶,主要有三種技術:維爾納葉法,導模法,凱氏長晶法。維爾納葉法,是一種焰熔長晶法,它是在1902年由法國化學家Auguste Verneuil 所發明。水晶最先以三氧化二鋁(Al2O3)的形式存在,將藍寶石水晶種子放入窯內,然後就可以長出水晶。把氧化鋁「餵入」一個氫氧焰窯內(溫度超過2000攝氏度),然後材料會逐漸定在種子上,並形成胡蘿蔔形狀的水晶棒。這些棒子是生產圓形手錶水晶的理想材料。

而對於方形或長方形水晶的製作,由波蘭科學家Jan Czochralski,於1916年,開發的導模法更適合,因為此法能讓水晶長成長方形。一顆細小的藍寶石水晶種子,被放置在了一個含有氧化鋁熔液的鎢模具內,然後將之緩慢往上回提,就會形成扁平水晶片。

對於那些大得多的水晶,凱氏長晶法(Spyro Kyropoulos,於1926年,在德國哥廷根物理學院發明)用得較多,因為此法能生成大面積熔化物,並形成單個較大結晶塊。

导模法和水晶抛光
導模法和水晶拋光

史特拉藍寶石 (Stettler Sapphire)

1881年,漢斯•謝爾特(Hans Stettler)建立了家族企業——史特拉藍寶石公司(Stettler Sapphire),並成為手錶工業的供應商,製造手錶機芯寶石半成品。在二十世紀50年代,公司開始開發手錶水晶,它從此成為公司的核心業務。經過五代的發展,在Martin Stettler的領導下,手錶水晶的產量已占到了公司生產的八成,而剩下的兩成也獻給了照相,激光,醫療,光學和感應技術的運用。公司超現代的製造工藝可以為任何限量系列腕錶少量生產,也可以為眾多瑞士傳統品牌量產。

史特拉藍寶石公司(Stettler Sapphire)少量增加了自己在毛里求斯工廠的水晶產量,除此以外,它還和世界各地的水晶原材料供應商合作。其專長就是轉化這些水晶原料,讓它們變成了現在市場上最令人驚奇的手錶水晶形狀。

從水晶原材料到手錶水晶

當水晶準備好加工時,用膠膩子將原料粘在支撐上。然後,將之裝在一個機器內切片,做成粗製品,成碟形或方形。在這一步里,水晶是不透明的(只有當它們被打磨完後,才會變得透明)。接下來,是在一個大型的銑床內進行打磨,直到厚度達標為止。這是一個漫長的操作過程,因為在莫氏硬度計裡面,水晶屬第九度(硬度僅次於鑽石的第二硬材料。在莫氏硬度計里,最高硬度為十度)。所有的操作:切割,打磨,切斜面,拋光都需要用到帶鑽工具或者金剛石研磨膏,這就是為什麼藍寶石水晶會比其他材料貴得多的原因之一。下一步是拋光,這是很重要的一步,而史特拉藍寶石公司(Stettler Sapphire)有大量各式機器(很多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來磨光手錶水晶的每一面。但當有些地方是機器不能到時,他們還有一個手工磨光團隊,可以做超細緻的磨光處理。不是所有水晶的表面都是平的,也有凸面水晶,方塊水晶,帶孔水晶,放大鏡等,而所有這些都需要經過完美打磨。「如果水晶有一面被過度打磨的話,裝上後,佩戴者一眼就能看出,即使誤差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毫米」史特拉(Stettler)銷售和市場營銷總監Beat Allemann解釋到。

挑戰

切割,打磨和拋光的過程,聽上去很簡單,但其中卻充滿了挑戰,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很容易出現一些雜質,像氣泡和線條。而他們只有在水晶被完全磨光後,才會被發現。因此,在最後的質檢過程中,任何的瑕疵都是那麼令人失望地明顯。有些水晶的生產費用高達15,000美元,且要花上幾百個小時來製作,所以就算是一個小小的雜質也是一個重大的挫敗。「水晶製作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水晶是一種很活躍的材料」馬丁史特拉說,「一塊水晶和另一塊不一樣,水晶的供應商也不同,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掌控。」

然而,雜質還不是問題的唯一所在;其他水晶和鑽石,這兩種唯一能刮花水晶的材料,在生產過程中都會用到。因此,在操作過程中,都應做到儘量的小心仔細。瑞士的手錶工業因其高品質標準而著稱,因此,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

經營家族企業,代表着對自己的考驗,這樣正好與許多零售商產生了共鳴。「經營獨立的家族企業是艱難的,」史特拉說到,「在手錶工業里,大集團是為數不多的,他們的市場能力要比我們強得多。」

防反光「外衣」

但是,還是讓我們回到水晶的製作吧,因為我們的「旅途」還沒有結束。水晶通過質檢後,他們會進入下一道工序,就是經過一些不同加膜處理。最常見的就是加防反光膜,它是一層運用到水晶表面的膜,用以減少反光和增強錶盤的視圖效果。這項技術是由烏克蘭物理學家Alexander Smakula,在1935年,為德國卡爾蔡司光學公司工作時所開發的。在二戰時,它曾是德國軍隊的秘密。

在真空中,將一種三氧化二鋁(Al2O3),氟化鎂(MgF2)和二氧化鉿(HfO2)的複合混合物,在華氏1800度下加熱。混合物會熔化,然後它變為蒸汽,並在室內擴散開。當氣體與水晶接觸時,它會凝結在其表面。基本上,這個過程就像是你戴着眼鏡,把頭伸到一鍋開水上面一樣,水蒸氣會凝結在鏡片上。唯一的區別就是,當水蒸氣的溫度和室溫一樣的時候,它會消失,但是防反光膜卻會在上面凝固。同樣的方法,不管是為藍寶石水晶添加綠或藍色調,還是塗防刮膜,都非常流行。儘管,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錶盤視圖更清晰,但大多數品牌還是希望水晶能微微可見,這也就是為什麼,水晶調色如此流行。它不但不會妨礙視覺效果,反而從某個角度觀察卻很「顯眼」。

水晶的潮流

使用藍寶石水晶不僅僅是為了保護錶盤。越來越多的腕錶公司在用水晶做實驗,擴大他們的使用範圍到手錶的其他部件。世紀表(Century)在它的男女款手錶上,都用了一系列精選手工磨光藍寶石水晶表殼和寶石座。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表款Tambour Mystérieuse裝有一個很奇妙的機芯,因為裝在水晶圓盤上的指針,就像是懸浮在手錶機芯上一樣。而雅典表(Ulysse Nardin)的Royal Blue陀飛輪表款則用了透明水晶底座和藍色水晶橋,這樣它的機芯就透明可見。崑崙表(Corum)的 Panoramique陀飛輪表款最新黃金版,也用了灰色調的水晶盤和橋。和其他品牌相比,百年靈表(Breitling),則在其品牌表款的水晶正反面都塗了防反光膜,以優化水晶的清晰度。MB&F也剛剛發布了他們全新的「鐘錶機器」四代Thunderbolt,他們將手錶水晶的生產帶上了一個全新的水平。在此工業領域裡,手錶大部分的做工,細節和精加工都得到充分展示。藍寶石水晶的優點就在於它的隱形,低調和為手錶其他部件服務的精神。它是一個很高貴的部件,值得我們的注意和欣賞,即便它是應該隱形的。

此文章所里所展示的一些表款,只是一些手錶水晶的例子,並不一定是史特拉藍寶石工廠(Stettler Sapphire)所生產。

源自:歐洲之星 2010年八月至九月刊

banner
更多

订阅Europa Star

©2024 WATCHES FOR CHINA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