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模糊定義

English Français Pусский 简体中文
2月 2012

世界報(Le Monde)最近一篇名為《在日本,對奢侈品的欲望來抵消海嘯的影響》的文章提到,在經過了「自我否定」的數月後,日本人又開始踴躍購買奢侈品了。「在仙台的路易威登專賣店,」記者這樣描述,「這個品牌的常客們,剛剛領取了震後保險賠償, 轉眼間就開始『犒勞自己』來自我安慰 。」

有趣的是,儘管我們曾經預期,日本人買奢侈品的習慣在發生了海嘯和核泄漏後會受到重創,但事實上該國的奢侈品市場(價值180億歐元,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奢侈品市場)卻取得了兩個百分點的小幅增長。就腕錶銷量統計,2011年日本對瑞士表的進口量增加了11.2%(根據2011年1月至11月統計)。

儘管上述數字讓我們吃驚,但這種現象是符合「奢侈品」概念的。把購買奢侈品當成投資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奢侈品歸根到底是一種浪費和不必要的「歡慶」,「過度地消耗了在勞動時間內積累的資源,」法國作家喬治·巴岱耶Georges Bataille這樣解釋。他認為,這種過度浪費是我們每個人「神聖的」一部分,與色情和戰爭等其它「過度浪費」都有著緊密的聯繫。

我們經常報導北美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人部落過冬節的習俗。在這個慶祝活動中,他們摧毀諸如獨木舟、毛毯,或其它部落進貢的珍貴寶物等重要財富。這種做法讓我們倍感驚訝。他們對財物的故意破壞並非偷偷摸摸,而是 在送禮人的眼皮底下大張旗鼓地進行。而更有意思的是,在一個部落完成儀式之後,另一個部落會通過摧毀更多的東西來顯示自己更勝一籌。

通過這種對財物的人為破壞和純粹損失等「不必要」的開支,他們會收穫「名聲和榮譽」。我們是否可以將其與現代的鋪張浪費相提並論?考慮到數千年來日本人民一直受到勤儉持家觀念的影響,這種對奢侈品的欲望被最近接連不斷的困難點燃,值得深思。而傳統觀念只告訴我們如何處理積蓄經濟,卻忽視了如何處理「過剩」經濟那一部分。

我們容易鄙視印第安人奇怪的冬節習俗,但是人們購買奢侈品的行為不就是這種部落儀式在當今生活中的寫照嗎?喬治·巴岱耶把它稱為「廣義經濟」。與工作經濟相反,這種廣義經濟使破壞和浪費充當 「價值的來源」。

奢侈品本身就是對戰爭及其過度消耗能源和濫用財富的一種和平與宗教儀式的延續。(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統計,伊拉克戰爭耗費了美國政府30萬億美元。但是這個價格與眾人期盼的「經濟效益」毫無關係,而且還不包括無法用金錢計量的生命。)以「破費」錢財來避開未來的危險和不定,這無疑是奢侈品眾多 「神聖的」功能之一。

banner
更多

订阅Europa Star

©2024 WATCHES FOR CHINA - ALL RIGHTS RESERVED.